講到現在才發現忘記講採菇的標準配備:一把小刀、一把刷子、一個籃子
我的小刀是上個禮拜去 Kivik 趕蘋果市集的時候在小攤子買的
刀身厚實,必要的時候可以用來鬆土,好方便把野菇完整地連"根"摘起
(根很重要,有時候辨識的重點就在根的形狀上)
刀柄的另一頭附有小刷子,用來把野菇上沾帶的泥土雜草落葉清乾淨
折疊起來後可以直接收到口袋裡方便攜帶,安全又趁手
籃子其實不一定要是籐籃或竹籃,只要是可以透氣的材質就可以
所以隨便一點的用紙袋甚至是把牛奶盒剪開一個大口也是可以拿來裝
像我們講師她就是一個大籐籃裡擺滿六七個剪開的牛奶盒,這樣採摘下來的野菇可以分門別類置放,不用擔心互相沾染氣味
而且可以把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輕易分開,避免不小心混食了
初步的辨識課程之後又是自由採摘時間,之後再集合一起 fika (瑞典文 tea time 或 break 的意思,通常是邊吃邊聊這樣)
Fika 的時候再繼續更進一步的辨識課程,然後又是自由採摘時間
最後課程結束前還有一次講解,並且講師會檢查每個人籃子的成果,確保沒有人誤帶毒菇回家食用 (揪感心ㄟ~)
上面就是我們忙了大半天後我跟史老大所採到的所有可食用野菇
這個是 Kantarell (英文:Chanterelle),又被稱做 Forest's gold
因為顏色金黃,氣味強烈,形狀特別,所以算是很容易辨識的野菇
非常非常美味(市場上叫價一公斤台幣伍佰多)
我們通常都是買回來後炒一點奶油和鹽放在麵包切片上面做成三明治單吃就很好吃了
(史老大很愛這味,我則是比較喜歡便宜的白洋菇......)
通常採 Kantarell 的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採摘地點,當季的時候採了拿去賣是一小筆不錯的額外收入
Kantarell 是和樹木的根系共生,無法用一般太空包的方式大量工廠化種植
所以只能在當季的時候採摘和吃到,季節過了就只能等明年了
上面這三個是不同種類的 Kremla 野菇
傘背為白色百褶,傘柄上沒有一圈菌環,傘柄質地易碎
而且傘柄斷面會呈現灰黑色的孔洞
Kremla 家族裡種類繁多,有些雖然無毒但是味道很糟,不小心混到一點就會毀了整鍋料理
所以辨識的時候也可以剝下一點點的傘肉(生的)放到嘴裡嚐嚐味道
如果味道怪異就不該吃
放到嘴裡的那一點點,不管味道如何、可食與否,嚐完味道後都該吐掉
養成習慣後才不會不小心把有毒的也誤吞下肚
這個是之前提過的 Blodriska
傘面是淡橘色,傘背也是橘色百褶,傘柄是膚橘色並帶有橘色班
如果切開一個小口的話,流出的汁液也是橘色的
切口處先是呈橘色,過一段時間後會轉成有點深藍綠色
(講師說吃多的話小便也會變色喔....)
這個是 Sandsopp (好吃。講師說做成乾菇的話風味更濃)
Soppar 類的野菇很好辨認;相較於傘面,傘柄顯得粗壯且厚實
傘背面不是百褶而是類似海綿狀
切開成斷面看得更清楚。
傘肉和傘柄都是實心的,很結實
一般的野菇拿在手裡都輕飄飄的,可是 Soppar 類的就很重,因為從頭到腳都是結實飽滿的,絕非空心貨
這個是 Smörsopp (好吃喔~),幼生體
這個是比較成熟一點的,移除深褐色傘皮之後的傘面是淡奶黃白色
傘面背面就是明顯的奶油黃色
從切面看就是很明顯的實心 Soppar 類特徵
傘背面就是類似像海綿那樣的細小孔洞
幼生體的時候因為很細密,看起來會幾乎像是實心的
隨著慢慢成熟,海綿孔洞會越來越明顯,非常容易辨識
記錄完後隔天星期天早上我就把所有野菇分成兩堆分別炒:Kantarell 和其他類的
炒菇步驟:
中火把菇炒到出水且收汁,然後加入一點奶油和鹽一起炒,稍微有點焦色就可以熄火起鍋放在麵包切片上做成三明治了
史老大安心享用他的 Kantarell 三明治,我就鼓起勇氣把另外那個野菇雜燴三明治吃下肚了,嗯 其實還真的不錯吃~
意猶未盡啊~ 所以又立馬報名了下週六的課程
據說是專門針對採 Kantarell 的行程,整個大期待中~~~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