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對兩極地區探勘的高潮
尤其是相較於素有人類活動的北極圈,南極大陸一直到了19世紀末都還不完全存在於地圖上
當時世界上只有是心有餘力的國家幾乎都投入這場探勘潮
其中又以英國和挪威對首次抵達南極點的競爭最為激烈
直到 1911 挪威 Roald Amundsen 抵達南極,之後的重點才又回到科學與地理的探勘
1914 年 Ernest Shackleton 爵士的第四次探勘船隊啟程出發
全隊28人,目標是徒步橫穿南極大陸
結果在南極 Weddell Sea 的時候,船被浮冰困住,只好全員棄船搬到浮冰上
在浮冰上隨流而漂10個月後,船終於完全沈沒
他們選了一塊巨大浮冰,寄望能延長漂流的時間以增加救援的機會
經過四個月的溶解和碎裂,他們所在的浮冰徹底碎裂
所有的人登上從船上帶下來的三艘救生艇,繼續漂流在海上
七天後,幸運地漂到渺無人煙的象島(至少是陸地了吧)
由於象島是遠離商船航線的孤島,被路過的商船發現的機率幾近於零
所以 Shackleton 挑選了五個最強壯的船員連同他自己,登上最大艘的救生艇離開象島往外求援
最後他們橫渡1300公里來到南喬治亞島在風暴中上岸
之後他們撐著又濕又冷又餓又累的身體翻過山脈,最後終於讓他們找到一個還有人的補鯨站
在補鯨站修整三天後,他們登上補鯨船往象島去
補鯨船花了三個月、嘗試了不同地路線以穿越浮冰,最後才抵達象島
把當初留下來待援的22人全部一個不落地帶回家
2015 年 12 月 26 號,我也踩上當初 Ernest Shackleton 在南喬治亞島的登岸地點
一上岸,迎頭就是一隻海豹
看起來應該是 Southern Fur Seal
雖然靠近南極圈,但是夏季的南喬治亞還是有不少綠意
只是行走其間,不只是泥濘濕滑,還有滿滿的動物們的排泄物氣味
腳下是泥還是屎..........
海拔過百米之後就沒有綠色了
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稀疏的黃棕色枯草
沒多久,踩的就是寸草不生的冰川碎石地面了
往回望,來時的海灣已經有點遠了
黑與白的天際間,只有登山客們帶來一點色彩
碎石坡像是走也走不完似的,走兩步就滑回半步
天上飄著濛濛的細雨
越往上走,風越強,體感溫度從零度往下探
沒想到山上還有個湖
因為是夏季,所以沒有全部冰封
山脈的另一邊就是昔日補鯨站所在的海灣
終於開始下切
又長又陡的雪坡我懶得用走的
乾脆直接一屁股坐下來用滑的比較省事
據說當年 Ernest Shackleton 翻山越嶺途中在這個小溪瀑布休息喝水過
(既然是要重溫他的求援路線,酷愛歷史的嚮導還迎著瀑布朗誦了一段 Shackleton 當時寫的日誌內容...... )
補鯨站(現已廢棄)越來越近了
可是無線電裡傳來壞消息:來接我們回去的船延遲了
只好在淒風苦雨裡繼續等它個半小時、一小時........ (可惡,我想趕快回船上洗熱水澡喝熱茶啊!="=)
昔日的補鯨站早已人去樓空,把空間又重新回給野生動物們
草地上滿滿一大陀一大陀的都是海豹啊
海豹與企鵝的對峙 (其實是好鄰居好玩伴青梅竹馬的關係來著...)
遠遠的,海上終於來船了,Oh Ya~(天氣也開始放晴了)
唯一剩下的問題是怎麼穿過海豹群而不激怒他們.....
不是幼崽,但是連青少年都還算不上的兒童期..... 好萌啊~
就算眼露兇光也還是好可愛~
South George (UK) 南喬治亞 (英屬)
一趟慢慢走下來,移動時間差不多是 2 小時,休息等待時間約是 1.5 小時
全程約 6 公里,高度差約 315 米
算是這次21天的海上行程中難得的(也是唯一的)伸展手腳的機會了